《生命宝训解经注释系列——提摩太前、后书》作者:拉尔夫·厄尔(Ralph Earle)
首页

《生命宝训解经注释系列——提摩太前、后书》作者:拉尔夫·厄尔(Ralph Earle)

619人浏览

尽管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但遗憾的是,大部分这些资源并未被翻译成中文。我们的愿景是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并以清晰流畅的中文呈现给您,《生命宝训解经注释系列》涵盖新约各书卷。这些注释书由研经工具团队首次译为中文。希望这些资源对您有所裨益!更多资源将陆续上线!


《提摩太前后书》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 & 2 Timothy

作者:拉尔夫·厄尔(Ralph Earle,繁体版译为“艾尔”)

这本《提摩太前后书》注释书选自备受赞誉的《释经者圣经注释》(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其中文繁体版译本由香港种籽出版社(Seed Press)出版,名为《种籽圣经注释——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经研经工具团队修订后,这套注释制作成了简体中文版,并已在研经工具上线。

《释经者圣经注释》已被众人推崇为最主要和最实用的福音派注释书之一。它是为牧师和研习圣经之人写的,兼具学术性和综合性,却没有太多的理论。在存在明显分歧意见的问题上,作者们除了给出自己的观点以外,还公平地讨论相反观点,而且不带任何的敌意。为了让不熟悉圣经语言的读者能读懂这些材料,书中的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均采用音译的形式。技术问题和文本问题则放在每一部分末尾的注解中作简要讨论。


使用说明:该注释资源已在研经工具中上线,供用户免费使用。

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选择提摩太前、后书

并标签选择“解经”,即可阅读该注释的大纲、导论和注释。
 

 

 

 


作者:拉尔夫·厄尔(Ralph Earle,繁体版译为“艾尔”)

· 本书介绍

·  导论

· 提摩太前书 大纲

· 提摩太后书 大纲

· 圣经版本信息

· 参考资料信息 

· 参考书目 

· 版权信息

· 提摩太前书 注释(试读)

· 提摩太后书 注释(试读)


《提摩太前后书》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 & 2 Timothy

这本注释书选自备受赞誉的《释经者圣经注释》(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其中文繁体版译本由香港种籽出版社(Seed Press)出版,名为《种籽圣经注释——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

《释经者圣经注释》已被众人推崇为最主要和最实用的福音派注释书之一。它是为牧师和研习圣经之人写的,兼具学术性和综合性,却没有太多的理论。在存在明显分歧意见的问题上,作者们除了给出自己的观点以外,还公平地讨论相反观点,而且不带任何的敌意。为了让不熟悉圣经语言的读者能读懂这些材料,书中的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均采用音译的形式。技术问题和文本问题则放在每一部分末尾的注解中作简要讨论。

 

 导论

 提摩太前书、提多书和提摩太后书(写作顺序大致如此,通常被称为“教牧书信”)是一个关系密切的整体。与保罗的其他十卷书信相比,它们多少有些自成一体,并且在作者及写作日期的问题上存在相同的争议。所以,将它们放在一篇导论中一并介绍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关于提多书更为详尽的讨论,请查阅该书信的“导论”。

一、作者

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都未署名,我们在这些书卷上面对的问题是作者是谁,而非作者的真伪。但三卷教牧书信都以保罗之名起始,有关作者的争议便牵涉到一个关键问题,即这些书信的真实性。所以,我们必须颇为详尽地查考这个问题。

反对教牧书信为保罗所写的论据主要有四项,我们要对此一一加以答辩。

1.历史方面的论据。教牧书信提到的事件与使徒行传的记载不符。使徒行传并没有提到保罗曾在克里特传道并把提多留在那里(多1:5),他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也与使徒行传的记载不符。关于这几点,所有学者都持赞同意见。

然而,保罗是否真的在使徒行传末尾几节所记的罗马囚禁时期被处死了呢?许多学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并据此认为这几封书信不可能为保罗所写。

我们的解释是:保罗第一次在罗马被囚后曾经获释,之后周游各处,在那期间撰写了提摩太前书与提多书。他写下提摩太后书却是在第二次监禁期间。

支持这种见解的证据相当可观。罗马的克莱门(Clement of Rome,“克莱门”又译“革利免”,公元95年)说,保罗曾到过“西方的尽头”(Clement 5)。对住在罗马的人而言,那个地方正是西班牙。保罗曾写信给罗马教会说,他计划路过他们那里前往西班牙(罗15:2428)。《穆拉多利经目》(The Muratorian Canon,约公元200年)也提到了保罗“前往西班牙”。这证明他的计划最终得以实现。此外,我们只要留心阅读使徒行传就可以看出,这件事只能发生在他第一次被囚罗马之后。

最明确的记载来自优西比乌(Eusebius)。他写道:

 

据称,保罗为自己辩护之后再次启程开展传道事工,后来第二次进入该城(罗马),并在那里殉道而死。入狱期间,他写下了提摩太后书,并于书中提到自己的第一次辩护以及即将殉道的事情。(《教会史》公元3262:22

 

2.教会方面的论据。教牧书信中提到了监督、长老和执事。学者们宣称,这种教会结构要比保罗在世时的教会结构更复杂。

然而,我们若细读提多书1:5-9便可发现,“长老”和“监督”这两个名称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保罗也曾在腓立比书1:1问候腓立比教会的“诸位监督和诸位执事”。

伊格纳修书信the Epistles of Ignatius,约公元115年)描述的情形则与此大不相同,那里说当时间地方教会都有一个监督、几个长老和几个执事。但显而易见的是,教牧书信反映的教会结构类型是保罗所熟悉的,而不是伊格纳修所熟悉的。因此,今天许多人主张的教牧书信写于2世纪的观点,似乎并不符实。

3.教义方面的论据。反对保罗是作者的第三个论据是,教牧书信强调的教义与保罗以前的书信有所不同,尤其是信中反复提到的“纯正的教义”(提后4:3;多1:92:1)这个短语。库梅尔(Kummel)虽然对此大作文章,却也承认“教牧书信极力反对的犹太基督徒之诺斯替异端……于保罗在世时就存在,这是可以想见的”[1]。他又说:“教牧书信出自保罗,这一点从2世纪末它们被承认为圣经正典,一直到19世纪初,都无人置疑。”[2]

其实,保罗在给歌罗西教会的信中就反对过诺斯替思想。19世纪评论家的错误在于,他们认定诺斯替思想在2世纪以前并不存在。如今人们已普遍承认,这种思想在基督教出现以前就已渗入犹太教。只是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诺斯替思想在基督教出现以前已成体系,关于这一点,埃德温·山内(Edwin M. Yamauchi)已在他最新的学术著作《基督教之前的诺斯替主义》(Pre-Christian Gnosticism)中做出充分证明。

4.语言学方面的论据。反对教牧书信真实性最有分量的论据是,它们在风格及词汇上与保罗之前的著作不同。这是今天那些持否定意见的评论家所强调的重点。

哈里森(Harrison)发现,教牧书信中有175个词在新约别处没有出现过,有130个保罗从未使用的词却是新约其他作者用过的。通过某种逐页字词对照(word-per-page method)的方法,他发现教牧书信所用的新词急剧增加,于是据此断定这些后期书信并非保罗所写。[3]

上述统计对20世纪的许多学者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格思里(Guthrie)回应说:“根据保罗书信中有限资料做出的数据统计无法顾及主题内容、写作背景和收信人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都可能是新词出现的原因。”[4]剑桥大学的统计专家尤尔(Yule)宣称,若想做好一项切实有效的统计研究,必须有约1万字的范例作基础。[5]教牧书信的研究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布鲁斯·梅茨格(Bruce M. Metzger)肯定地说,哈里森对统计方法的运用已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Expt, 70:91-94)。

近年来有几位学者一直主张路加是代笔者(秘书),是他为保罗撰写了教牧书信。莫尔(Moule)写道:“我认为三卷教牧书信都是路加所写,但他是在保罗在世时写的,其中只有一部分出自保罗口授。”[6]仔细研究圣经的人会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重要希腊词仅见于路加福音、使徒行传和教牧书信,却从未出现于新约别处。看起来代笔者有时被赋予了相当大的自由来撰写手稿,而我们又知道保罗在写信时确实惯于请人代笔(罗16:22)。

有关教牧书信的著作(ICC, 1924)中,沃尔特·洛克(Walter Lock着重为这几卷书信的真实性辩护。他注意到,教牧书信与保罗给以弗所长老的临别赠言(徒20:17-38)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他说:“这些书信与其他保罗书信拥有相同的来自教会作者的证据支持。”他还宣称,这几卷书的教义背景在本质上仍是保罗的风格(p. 25)。此外,洛克和格思里也指出,教牧书信含有路加的语言风格。[7]

或许更重要的是,牛津大学的凯利(J. N. D. Kelly)在《哈珀新约注释》(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1963年版的那一卷里,对上文提到的所有否定论据都给出了充分的回答。经过全盘的审慎评估,他得出结论为:各种证据“显而易见地……倾向于传统理论对保罗作者身份的肯定”(p. 34)。洛斯图德(W. J. Lowstuter)在《阿宾顿圣经注释》(Abingdon Bible Commentary)中写道:“总而言之,证据倾向于支持保罗为这些书信的作者。”(p. 1276

二、写作时间

保罗第一次被囚于罗马大概发生在公元59-61年。(有人主张是60-62年,还有人主张是61-63年或62-64年。)初期教会一致证实保罗是被尼禄皇帝处死的,尼禄本人则于公元686月自杀。由于保罗要求提摩太“在冬天以前”到他那里去(提后4:21),因此提摩太后书的写作时间显然不会迟于公元67年,也可能早至65年。这就意味着提摩太前书和提多书大概是在公元62-66年间写成。我们若假定使徒行传的记载略去了一些细节,那么本书的成书时间还可能更早。

三、写作地点

提摩太前书1:3似乎表明,保罗写这封书信时正在马其顿。提摩太后书是保罗在离世前不久写于罗马狱中。至于提多书写于何处,我们无明确的线索。

四、受书地点

保罗写信给提多时,提多正在克里特岛上(多1:5)。保罗写提摩太前书时,提摩太正在以弗所(提前1:3)。保罗写提摩太后书时,提摩太大概仍在以弗所。

五、写作目的

这几封书信被称为“教牧书信”,因它们是写给教会的教牧人员,其内容则是概述其教牧职责。牧师具有双重的责任:一方面要为“纯正的教义”辩护,另一方面要维持好的纪律。这两方面的强调在三卷书信中都可见其踪影,但在提多书中尤为显著。

具体而言,保罗说他曾劝提摩太“仍住在以弗所,好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传异教”(提前1:3)。保罗亦论到教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指示提摩太应当怎样处理这些问题。

提摩太后书的写作背景和目的陈明得更为详尽。保罗当时在罗马狱中等候处决,他渴望见到他的“儿子”提摩太(1:4)。此外,他在地牢中感到寒冷,便催促提摩太在冬天以前赶来(4:21),并把他留在特罗亚的那件暖和大衣和他的书籍及那些皮卷一同带来(4:13)。他仍想继续学习。

六、提摩太前、后书概要

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一开始便警告提摩太防备假教师——他们似乎是犹太主义者(1:3-11)。他感谢“我们主基督耶稣”,因他把奇异的恩典赐给他这个“罪魁”(1:12-20)。第2章是对公众敬拜的教导。第3章论到教会监督和执事的资格。第4章是保罗对提摩太个人的指示,再次警告他务要防备假教师(4:1-5),并劝勉他坚守纯正的教义和好的的纪律(4:6-16)。第5章主要论到寡妇在教会中的地位(5:3-16)以及如何对待长老(5:17-20)。第6章包含对奴仆的指示(6:12),以及针对假教师(6:3-5)和贪恋钱财的进一步警告(6:6-10)。在给提摩太个人提出叮嘱后(6:11-16),保罗又针对富人给出了特别的教导(6:17-19)。

提摩太后书写于保罗离世之前不久,个人意味尤为浓厚。他在这里向提摩太说的话比在前书中更加直接,极力劝勉他要保持灵里的火热(1:l-7),忠心地为着福音与他同受苦难(1:8-2:13)。保罗也再次警告提摩太防备假教师(2:14-19),并劝勉他做基督贵重的仆人(2:20-26)。第3章描述出末世的光景(3:1-9)。然后,上了年纪的保罗给因信主做他真儿子的提摩太留下最后嘱托(3:10-4:5)并为自己作见证(4:6-8)。这卷书信最后是有关他现况的个人嘱咐(4:9-18)、末了的问候(4:19-21)以及祝福(4:22)。

这两封书信的直接收信人都是保罗所亲爱的人,因而对我们了解其生平和品格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然而,保罗其实是在借同工提摩太向以弗所教会,乃至向今天耶稣基督的全体教会说话。

七、神学价值

本书具有强烈的旧约色彩。这一点透过信中使用的“我们救主神”一语反映出来。这个称谓在教牧书信中出现了五次(提前1:12:3;多1:32:103:4),却未见于其他保罗书信。犹大书第25节也使用过这一称谓。另一种类似的表达“神我的救主”则出现在一首完全以旧约语言写成的诗歌中(路1:47)。但我们也在教牧书信中发现,保罗特别强调“我们救主基督耶稣”(提后1:10)、“我们的救主基督耶稣”(多1:4)和“耶稣基督我们的救主”(多3:6)。此外,重要的保罗式表达“在基督里”在提摩太后书出现了七次,在提摩太前书出现两次。

不仅如此,“得救是本乎神恩,并非凭着我们自己的好行为”这一事实也在本书中得到明确的肯定(提后1:9;多3:5)。与此密切相关的教导是:永生是因信耶稣基督而来(提前1:16)。

“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这一点也比别处陈述得更加确切。信中宣告说,这位中保舍了自己“做所有人的赎价”(6节)。赎罪的教义在这里清楚地显明出来。基督借着他的降世,“已经把死亡废去,并且借着福音将生命和不朽彰显出来”(提后1:10)。

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这一点在教牧书信中比新约任何其他经文都陈述得更有力量。经文这样说:“圣经都是神所呼入的,于教导、责备、纠正、训练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3:16)。

教牧书信主要是实践性的,而非神学性的。所强调的是捍卫教义,而不是解释或详述教义。提摩太和提多都已受过教导,因此,明确讲论教义的章节只占整体的一小部分。

八、正典地位

格思里说,教牧书信的外证,即早期教会先辈的见证,“与其他大多数保罗书信的一样有力,只有哥林多前书和罗马书是例外”(Guthrie,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p. 199)。2世纪的波利卡普(Polycarp,又译“坡旅甲”)、殉道者查士丁(Justin Martyr,“查士丁”又译“游斯丁”)和爱任纽(Irenaeus)都熟悉并引用过教牧书信。

唯一反对的声音出自异端马西昂(Marcion又译“马吉安”,约公元140年)的著作,但此人几乎推翻了整部圣经,只接受十卷保罗书信和一卷被删改得面目全非的路加福音。

最初“正统的”新约正典就是所谓的穆拉多利残卷》(Muratorian Fragment170-200它的开头部分已散失。在提到保罗写给七个不同教会的书信以后,该残卷说:“但他给腓利门写了一封信,给提多一封,另外还有给提摩太的两封慈爱之信”。从这时起直到19世纪的否定评论兴起,人们普遍接受教牧书信为保罗所写、是神所默示的新约圣经的一部分,对此似乎并无疑议。

九、特殊问题

可以看出,保罗在大多数书信中都十分担心犹太主义者的所作所为会阻碍福音进展。信中提到的“无稽的传说和无穷的家谱”(提前1:4)很可能就是指犹太主义或诺斯替主义,抑或两者都有。那些想要做“律法师”的搅事之人(1:7)则显然指犹太主义者(亦见多1:14)。

至于那些“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4:3)的人,他们所持的观点似乎是诺斯替主义和犹太主义的混合产物。其中的前一项禁戒源自一种基于诺斯替主义万物皆恶观的假禁欲主义。

另一个棘手问题跟哪些寡妇应登记在册有关。保罗用了相当长的篇幅处理这个问题,并就寡妇的资格问题做出明确指示(提前5:3-16)。

 

提摩太前书  大纲

一、问候(1:12

二、提摩太在以弗所的任务(1:3-11

(一)压制假教师(1:3-7

(二)律法的目的(1:8-11

、对神的感恩(1:12-17

(一)神丰富的恩典(1:12-14

(二)罪魁(1:15-17

四、提摩太的责任(1:18-20

五、敬拜与行为(2:1-3:16

(一)祷告(2:l-7

(二)男人(2:8

(三)女人(2:9-15

(四)监督(3:l-7

(五)执事(3:8-13

(六)敬虔的奥秘(3:14-16

六、对提摩太的特别指示(4:1-16

(一)假禁欲主义(4:l-5

(二)属灵的优越性(4:6-10

(三)教牧职责(4:11-16

七、教会中的特殊群体(5:l-6:2

(一)长幼(5:l2

(二)寡妇(5:3-16

(三)长老(5:17-25

(四)奴仆(6:12

八、贪财的危险(6:3-10

九、保罗对提摩太的嘱咐(6:11-16

十、末了的指示(6:l7-21

(一)对富人的劝勉(6:17-19

(二)对提摩太的劝勉(6:202l上)

(三)告别辞(6:21下)

提摩太后书  大纲

一、问候(1:12

二、感恩(1:3-7

       (一)提摩太的传承(1:3-5

       (二)神给提摩太的恩赐(1:67

三、为福音受苦(1:8-18

       (一)对提摩太的恳求(1:8

       (二)保罗的见证(1:9-12

       (三)保罗的劝勉(1:13-14

       (四)保罗被离弃(1:15

       (五)保罗获得帮助(1:16-18

四、基督徒的三种比喻(2:1-7

       (一)引言(2:l2

       (二)士兵(2:34

       (三)运动员(2:5

       (四)农夫(2:67

五、苦难与荣耀(2:8-13

六、教会中的对比(2:14-26

       (一)真假教师的对比(2:14-19

       (二)贵重与卑贱器皿的对比(2:2021

       (三)温和者与争竞者的对比(2:22-26

七、末世的特征(3:1-9

       (一)贪财和爱宴乐(3:1-5

       (二)败坏的生活和思想(3:6-9

八、逼迫与忍耐(3:10-17

       (一)所有基督徒都受逼迫(3:10-13

       (二)圣经的全备性(3:14-17

九、务要传道(4:1-5

十、保罗末了的见证(4:6-8

十一、保罗末了的恳求(4:9-13

十二、人的敌对和神的帮助(4:14-18

十三、末了的问候及告别(4:19-22

 

 

圣经版本信息

ASV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美国标准译本

 

JB          The Jerusalem Bible

耶路撒冷圣经

 

KJV          King James Version

英王钦定本

 

LXX         Septuagint

七十士译本

 

NAB         The New American Bible

新美国圣经

 

NASB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新美国标准圣经

 

NEB         The New English Bible

新英文圣经

 

NIV          Th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新国际译本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修订标准译本

 

TR           Textus Receptus

公认经文

 

UBS          The United Bible Societies’ Greek Text

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圣经

 

 

参考资料信息

提摩太前书

A-S          Abbot-Smith: Manual Greek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阿尔伯特与史密斯合编《新约希腊文词典

 

BAG          Bauer, Arndt, and Gingrich: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鲍尔、阿恩特与金里奇合编新约希英词典

 

EGT          Nicoll: Expositors Creek Testament

尼科尔编著《释经者希腊文新约注释

 

Expt          The Expository Times

《释经时代》

 

MM          Moulton and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莫尔顿、米力根合编《新约希腊文词汇

 

Trench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特伦奇著新约同义词》

 

 

提摩太后书

A-S          Abbot-Smith: Manual Greek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阿尔伯特与史密斯合编《新约希腊文词典》

 

BAG          Bauer, Arndt, and Gingrich: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鲍尔、阿恩特与金里奇合编新约希英词典

 

CGT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剑桥希腊文新约注释》

 

EGT          Nicoll: Expositors Creek Testament

尼科尔编著《释经者希腊文新约注释》

 

ICC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国际批判注释》

 

TDNT         Kittel: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基特尔编《新约神学词典》

 

 

 

参考书目

提摩太前书

Alford, Henry. The Greek Testament. 4 vols. Revised by E. F. Harrison. Chicago: Moody, 1958 (1861).

Barclay, William. The Letters to Timothy, Titus and Philemon.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0.

Barrett, C. K. The Pastoral Epistles. Oxford: Clarendon, 1963.

Bernard, J. H. The Pastoral Epistl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9.

Easton, B. S. The Pastoral Epistles. New York: Scribner’s, 1947.

Erdman, Charles R. The Pastoral Epistles of Pau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23.

Fairbairn, Patrick. Commentary 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56 reprint, (1874).

Falconer, Robert. The Pastoral Epistles. Oxford: Clarendon, 1937.

Feine, Paul, and Behm, Johannes.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Completely reedited by W. G. Kummel. Translated by A. J. Mattill. Nashville: Abingdon, 1966.

Guthrie, Donald. The Pastoral Epistl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7.

Harrison, Everett F.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4.

Hayes, D. A. Paul and His Epistles. New York: Methodist Book Concern, 1915.

Hendriksen, William.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astoral Epistles. Grand Rapids: Baker, 1957.

Hiebert, D. Edmo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auline Epistles. Chicago: Moody, 1954.

Kelly, J. N. D. A Commentary 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3.

Lenski, R. C. H.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Columbus, Ohio: Wartburg, 1937.

Lock, Walt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24. On the Greek text.

Lowstuter, W. J. “The Pastoral Epistles.” Abingdon Bible Commentary. Nashville: Abingdon, 1929.

Scott, E. F. The Pastoral Epistles.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n.d (1936).

Simpson, E. K. The Pastoral Epistl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4.

Vine, W. E. An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Words. 4 vols. Westwood, N.J.: Revell, 1940.

Zahn, Theodor.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vol. 2. Grand Rapids: Kregel, 1953 reprint, 1909.

提摩太后书

Alford, Henry. The Greek Testament. 4 vols. Revised by E. F. Harrison. Chicago: Moody, 1958 (1861).

Barclay, William. The Letters to Timothy, Titus and Philemon.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0.

Barrett, C. K. The Pastoral Epistles. Oxford: Clarendon, 1963.

Bernard, J. H. The Pastoral Epistl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9.

Easton, B. S. The Pastoral Epistles. New York: Scribner’s, 1947.

Erdman, Charles R. The Pastoral Epistles of Pau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23.

Fairbairn, Patrick. Commentary 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56 reprint, (1874).

Falconer, Robert. The Pastoral Epistles. Oxford: Clarendon, 1937.

Feine, Paul, and Behm, Johannes.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Completely reedited by W. G. Kummel. Translated by A. J. Mattill. Nashville: Abingdon, 1966.

Guthrie, Donald. The Pastoral Epistl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7.

Harrison, Everett F.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4.

Hayes, D. A. Paul and His Epistles. New York: Methodist Book Concern, 1915.

Hendriksen, William.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astoral Epistles. Grand Rapids: Baker, 1957.

Hiebert, D. Edmo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auline Epistles. Chicago: Moody, 1954.

Kelly, J. N. D. A Commentary 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3.

Lenski, R. C. H.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Columbus, Ohio: Wartburg, 1937.

Lock, Walt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24. On the Greek text.

Lowstuter, W. J. “The Pastoral Epistles.” Abingdon Bible Commentary. Nashville: Abingdon, 1929.

Scott, E. F. The Pastoral Epistles.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n.d (1936).

Simpson, E. K. The Pastoral Epistl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4.

Vine, W. E. An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Words. 4 vols. Westwood, N.J.: Revell, 1940.

Zahn, Theodor.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vol. 2. Grand Rapids: Kregel, 1953 reprint, 1909.  

 

[1] Feine-Behm-Kumme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bingdon, 1966), p. 267.

[2] 同上。

[3] P. N. Harrison, The Problem of the Pastoral Epistl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1).

[4] Donald Guthrie,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The Pauline Epistles (Chicago: InterVarsity, 1961), p. 221.

[5] G. U. Yule, The Statistical Study of Literary Vocabulary (Cambridge, 1944).

[6] C. F. D. Moule, “The Problem of the Pastoral Epistles: A Reappraisal,” in Bulletin of John Rylands Library, vol. 47 (March, 1965), p. 434.

[7] Donald Guthrie,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The Pauline Epistles (Chicago: InterVarsity, 1961), p. 235.

 


版权信息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U.S.A. under the title: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 & 2 Timothy, Titus

by Ralph Earle and D. Edmond Hiebert

Copyright ©1978 by The Zondervan Corporation

Grand Rapids, Michigan, U. S. A.

中文版版权信息

使用以下名字出版于香港:

种籽圣经注释——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

艾尔、赫伯特著/古乐人译

版权© 种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

香港九龙中央邮局邮箱K-2442

版权声明:

本书自此书原出版者取得全球中文本出版及发行权,

凡未经取得本社书面许可,无论部分或全部,均不得转载或翻印。但书评中引用则不在此限。

版权所有

获许可使用

 

提摩太前书注释(试读)

对神的感恩(1:12-17

(一)神丰盛的恩典(1:12-14

1:12-14  12)我感谢那给我力量的我们主基督耶稣,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侍他。(13)我从前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是粗暴之人;然而我还蒙了怜悯,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时候做的。(14)我们主的恩典,连同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都格外丰盛地倾倒在我身上。

1:12  在保罗书信中,感谢通常紧随在问候语之后。但在这封信中,保罗在这两部分之间插入了他将提摩太留在以弗所的原因。在这一节,熟悉的感谢之言终于跃然纸上。保罗在之前的书信中都是将感谢归与神,在这里则将感谢归与我们主基督耶稣。耶稣为主是保罗后期书信中越来越着重强调的主题。

给我力量endynamōsanti me)的正是基督。这句话也可译作“赐给我大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或者“算”(英王钦定本)他有忠心,服侍他。“服的希腊文diakonia基本意思是“服”,但在新约中也有较为专门的用法。“把我放置在奉工作中”(英王钦定本)大概也是令人满意的译法。

1:13  保罗从前是亵渎神的。这大概是指他在抵挡新兴的基督教时,曾咒诅耶稣之名。现在,他已意识到那样做是亵渎神,因为耶稣就是神。

保罗曾经也是逼迫人的。这个事实在使徒行传8:39:124522:4526:9-11,加拉太书1:13中都有充分的记载。出于保护犹太教的满腔热忱,年轻的扫罗坚信自己必须摧毁基督教。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粗暴。这在原文中是一个词:hybristēn。它仅见于此处与罗马书1:30语气比“侮辱人的”(英王钦定本)更加强烈,意指粗野无礼与暴力(8:3)。

保罗喜欢用三叠句,此处是又一个例证。洛克总结道:“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三叠句(正如保罗书信中所常见的):先是出言恐吓,然后被当权者授权采取逼迫的行动,最后非法实施暴行。”(p. 14, 15

尽管如此,他还是蒙了怜悯,因为他是不信、不明白的时候做的。保罗从前真心相信自己那样做就是在服侍神。当他被带到耶路撒冷的犹太议会前,保罗说:“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日”(徒23:1)。这话显然也包括他信主之前的生活。

1:14  保罗从神那里所得的不仅是怜悯。他宣告:我们主的恩典,连同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都格外丰盛地倾倒在我身上。这是保罗另一个伟大的三叠句。“恩典”赐予他救恩,“信心”使他支取救恩,“爱心”则令他应用救恩。

 

注解

1:14  “格外丰盛地倾在我身上”译自一个希腊词ὑπερεπλεόνασεhyperepleonase,“极其丰盛”)。保罗喜欢使用带有ὑπέρhyper,“超过”)的合成词。该词仅见于新约此处。班扬(Bunyan)的著作《罪魁蒙恩记》(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其书名就是从这里获得灵感的。

(二)罪魁1:15-17

1:15-17  15)“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值得完全接纳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16)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做榜样。(17)但愿尊贵、荣耀归与那不能朽坏、不能看见、永远的君王、独一的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1:1516  这话是可信的其字面意思是“这话是信实的”(pistos ho logos)。这种惯用语句仅见于教牧书信(参见3:1;提后2:11;多3:8)。此处和4:9还附有是值得完全接纳的这句话。这个反复出现的格式语总是与一句可以完全信赖的格言相连——要么关于教义,要么关于实践。这里的格言是: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就是好消息,是福音的核心。

保罗觉得在罪人中是罪魁。“魁”的字面意思是“第一”或“居首”。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极力逼迫基督的门徒。就道德层面而言,年轻的扫罗是一个严格的法利赛人,在律法上过着无可指摘的生活。但作为罪魁,基督一切的忍耐已彰显在他身上,给凡愿意信耶稣而得永生的人做榜样。保罗的一生有力地彰显出神的恩典。

1:17  在这一节里,保罗一如既往地脱口发出赞美。与此处相比,他在本书6:16和提摩太后书4:18的颂赞则较短;罗马书11:3616:27,加拉太书1:5,以弗所书3:21和腓立比书4:20则较长。

 

注解

1:15  πιστόςpistos,“信实、可靠”)在提摩太前书出现了11次,在提摩太后书和提多书中分别出现3次,因此在教牧书信中共出现17次。可见,它在这三封信中都是关键词。

1:17  永远的君王的字面意思为“历世历代的君王”,后者见于次经《多比传》(Tobit13:610

 

 

提摩太后书注释(试读)

 

苦难与荣耀(2:8-13

2:8-13  8)你要记念耶稣基督,他是大卫的后裔,从死里复活。这就是我所传的福音。(9)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10)所以我为选民凡事忍耐,叫他们也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和永远的荣耀。(11)有可信的话说: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活;(12)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做王;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13)我们纵然不信,他仍是信实的,因为他不能不认自己。

2:8  保罗在此督促提摩太要不断地记念(现在时态)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强调基督的神性;是大卫的后裔则强调基督的人性(参罗1:34)。提摩太要思想的,不是死去的基督,乃是复活的永活之主。这就是保罗所传的福音(“好消息”)。

2:9  保罗正为传扬这福音而受苦难。该词在原文中的字面意思是“我正受邪恶的苦……如同一个行邪恶的人”(kakopathō … hōs kakourgos)。他被捆绑,像犯人一样。但他仍然欢喜快乐,因为神的道却不被捆绑。传道人虽身陷囹圄,神的道却传扬开来,改变着人们的生命。

2:10  因此,保罗为了选民凡事忍耐(hypomenō)。形容词eklektos(字面意思为“蒙拣选的”)从动词eklegō(“拣选”)衍化而来。塞耶说,这个词指“基督徒是神从众多不虔之人中分别出来归他自己的所爱之人,他们因信基督蒙神释放,从而成为弥赛亚国度的国民”(p. 197)。而此处最重要的资格便是“因信基督”。布朗(E. F. Brown)说:“选民就是神已经拣选或将要拣选、获准加入基督教会的人……”The Pastoral Epistle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67.

保罗事工的整体目标使众人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这救恩的最终目标是永远的荣耀,但它自始至终都是在基督里的。

2:11-13  关于开头那句惯用语,请见提摩太前书1:15的注释。有些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在承接上一节经文。然而,把它与后面那句话连起来似乎更为合理。人们普遍认为,这三节经文蕴含着一首初期教会的圣诗。它具有典型的希伯来诗歌对仗形式——四个分句均以“若”字起首,每句都伴有对应结语。前两句是肯定式,后两句是否定式。

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一语是不定过去时态(synapethanomen),表示一个危机(EGT, 4:163)。保罗曾在罗马书6:3-6阐释这一点。我们唯有与基督同死,在他的死中与他认同,才能拥有在他里面的属灵生命。(我们)也必与他同活这句话指的不是我们将来的复活,而是我们如今在基督里的生命。与此对应的经文是罗马书6:811。就在此时此地,我们要算自己“向罪……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是活的”。保罗的逻辑是:“你得先死,然后才能活”。

保罗接着说,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做王。动词“忍耐”为现在时态,表持续行动(hypomenomen)。我们唯有不断忍耐到底,才能在逼迫中得救(太10:22;参上下文)。

第三个假设是否定式:我们若不认他(不定过去时态,arnēsometha),他也必不认我们。这是一个严肃的警告。我们若弃绝基督,自己便必被弃绝。

我们纵然不信一语是现在时态(apistoumen),表示一种拒绝相信和顺服耶稣的常态。但不论我们做了什么,他仍是信实的,因为他不能不认自己。神的信实是永远不变的。

 

注解

2:1213  或许有人不能理解,新国际译本为何未用常见的“否认”(deny),而使用“不认”(disown)呢?原因在于,“否认”的主要意思是“宣布……为不真实、主张……的对立面、反驳”,“不认”的意思则是“拒绝承认或接纳为自己所有”(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当宾语是某人时,使用“不认”才是正确的。

该注释资源已在研经工具中上线,供用户免费使用。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选择摩太前、后书,并标签选择“解经”,即可阅读该注释的大纲、导论和注释。

 

     

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