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心,父母情》03 对你孩子成长产生塑造影响力的因素 (泰德·特里普Tedd Tripp)
首页

《子女心,父母情》03 对你孩子成长产生塑造影响力的因素 (泰德·特里普Tedd Tripp)

45642人浏览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第3课 对孩子成长产生塑造影响力的因素

《子女心,父母情》(Shepherding A Child's Heart)

 

#3(视频字幕略作修改)

今天我想重点讲两件事情。一个是生活经历对孩子的塑造影响力(待会我会加以解释)。另外,我想从对上帝的态度——这一角度,继续谈谈孩子心的话题。之前我们也稍微梳理了心的重要性。好,现在我们先来讲,生活经历对孩子的塑造影响力。

我妻子玛歌的原生家庭是这样的:父亲性格严肃,每天晚上都会在家安排一顿非常正式的晚餐。晚餐期间,父亲会起身、挨个询问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整个过程十分隆重、正经、煞有其事。

我的母亲成长于大萧条时期,小时候就跟着马戏团四处演出。在她的字典里根本没有正式这个词——所以作为她的孩子,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也不懂得什么叫做正式。家里更多是热热闹闹的——就算是吃饭的时候,也完全谈不上按部就班或井井有条。我们全家会同时开始说话——就算坐得远也会说上几句。就像你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吵吵闹闹的政治评论员一样,如果对方因为隔得远没听清楚你在说什么,就大点声、扯着嗓子再说一遍呗。

所以,我与妻子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自然意味着我们要经过许多沟通协商,才能在一家人如何用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这个小例子可以表明生活经历对孩子的塑造影响力。

塑造影响力是指:在孩子的成长生活中,足以催化并形成孩子性格的事件与处境。显然,思考塑造影响力和这些影响一生所发出的果效,是有圣经依据的。像刚才查考的创世纪第1819节,经文指出,神要亚伯拉罕吩咐他的众子和眷属都遵守神的道,然后神会成就自己在约中所应许给他们的赐福。申命记第6章也劝我们要殷勤教训儿女——无论我们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神的话。我们总要殷勤教训儿女,因为神的心意是使祂自己的道代代相传。箴言22:6说到,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学界对最后这句经文的解释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人觉得,这是在说,如果你按照神的方式教养孩子,他就永远不会离弃主道。另一些人觉得,这句经文是在说,如果你给孩子自由去走他当行的道,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也不会偏离这条道路。不论解经或释经上有怎样的争议,显然,这句经文告诉我们,父母在教养上所作的工夫,会对孩子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以弗所书第六章也呼召父母们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来养育孩子。探讨对孩子的塑造影响力,显然至关重要。因为神认为这重要。我们可以这样想:你的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两件事情——其一,孩子自己的生活经历;其二,孩子如何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作出回应。所以,塑造影响力,是那些足以塑造影响、或催化促使我们成长与发展的处境、人生经历。

然后我们可以想想,哪些东西可以算是塑造影响力。比如,家庭生活由哪些部分组成、家庭生活的组织方式、家庭类型——是传统的核心家庭,还是混合家庭?是父母双亲共同养育孩子的家庭、单亲家庭、还是由祖父母来养育孩子?家里有几个孩子?这个孩子跟家里的其他孩子相处得怎么样——孩子排行问题、孩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疏远还是相互亲近?几个孩子在年龄、能力、兴趣、个性上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在几个家庭成员间结成统一战线?可以想象,爸爸更疼汤米一些,因为他们都喜欢踢足球。每次玛丽对简妮恶语相向时,妈妈都会出来护着简妮。你看,这些都是可能会在家庭中发展出来的结盟。所有这些,都是非常有力的决定性因素。

有次我辅导一对夫妻。妻子很希望丈夫的生活能一直围绕着她打转,但丈夫做不到,所以妻子对丈夫感到很失望。嗯,这位妻子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她是独生女,虽然父母没有过分溺爱她,但也总是围绕着她来安排家庭生活。父母不需要纠结是要去听独奏音乐会还是去看足球比赛——家里做任何事都是以她为中心的。所以她就把在原生家庭里建立的期待带进了婚姻里。

家庭价值观也容易产生塑造影响力。爸爸妈妈觉得什么是重要的?哪些小事值得关注?哪些事会给我带来麻烦?哪些事即使我不告诉爸妈也没关系?人比事更重要吗?我在学校里跟人打架,爸妈究竟是更气我扯破了新校服裤、还是更在意这场斗殴是由我心里的恶毒所挑起的?哪个更能让我倒霉?

家庭常用语中,常常暗含了哪些形而上的价值观?

别惹事,但如果有人先惹你,就马上动手。这明摆着是一条价值主张,对吗?

你若全心投入,就无需在意付出多少。这是我父亲常和家人强调的价值主张。

人比事更重要。这是我妻子常对孩子们说的。

所以,家庭用语传达了这些价值观。家里有没有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神在这个家里处于什么位置?在家庭这个太阳系里,神是居于中心的太阳、抑或是哪颗不起眼的小行星?

家庭觉得做什么是值得表扬的?做什么能从爸妈那儿得到好评?这些事有多重要?

有次我问一个年轻人,对你妈妈而言,你不听话让她更生气、还是你砸碎她收藏的古董让她更生气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把古董砸了。这就是家庭价值观。孩子嘛,不听话都是可以教的。但别动我的藏品!这些可都是限量版!孩子,这些话里都传达了父母的价值观。

界线也能产生塑造影响力。家庭生活的界线在哪里?秘密藏在哪儿、又会在哪儿揭开?家庭关系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使家庭与外界相隔的壁垒有多高?哪些属于个人隐私、哪些可以共同分享?有些孩子从小到大都不知道父亲每个月挣多少钱,另外一些孩子却总能数出家里的存折上有多少个零头。每个家庭都不一样。

秘密藏在哪儿?有些孩子会瞒着爸妈,有些爸爸也瞒着妈妈。他们会说:别跟你妈打小报告!或者妈妈也会瞒着爸爸,你自己别跟你爸说,有机会我再告诉他。这些都是界线的问题。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界线。可能不是故意为之的结果,但却真实存在。每个家庭都有。

还有家庭角色的塑造影响力。借着观察自己的父母,孩子们也习得为人父母之道。借着观察自己的父亲,男孩学着成长为男人。他看得见父亲对家庭的照顾与关心。他看得见父亲为了顾及母亲的步伐,而勇敢离开自己的既定轨迹。也看得见父亲如何顾念母亲的舒适与需要。然后,男孩有样学样。反过来,如果父亲又专制又残酷,或在带领家庭时反复无常,男孩也会有样学样。并且,女孩通过观察自己的父亲,也会明白自己该在男人身上找寻哪些品格。

有对夫妻来找我做辅导。第一次辅导的时候,很有意思,没过5分钟,妻子就说:我先生是我家的头头!(家里他说了算)然后她戳了戳丈夫,对吧?

是是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亲爱的。

然后,慢慢地,又辅导了几周。我说,你们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你告诉我,他是你们家的头头,对吧?

是啊,我以为应该要让你知道的。

嗯,我想你是对的。

看,泰德博士都觉得我是对的。(傲娇脸)

没错,他是你们家的头头,毫无疑问。不过,你是你们家的颈项,颈能控制头。

所以他是家庭的头,但只是个傀儡;因为她才是家里的颈。

有些父亲密切关注着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一些父亲心里想着其他事情、疏于照顾家庭。家庭角色分工中总有些微妙的东西。谁负责买单缴费?谁保管存折?财政大权在谁手中?家庭活动谁来安排?家庭计划表在谁那儿?谁来监督子女的教育?甚至孩子在家庭中也会有自己的角色。有时,年长的孩子会在家庭中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角色。有时,因为家里的孩子太多了,大人会要求一些孩子开始服侍其他人,于是他们自然就有了家庭角色。

冲突的处理也能产生塑造影响力。家里如何处理冲突?家人是否懂得讨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家人能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并倾听其他人的意见?或者,他们会不会逃避、冷处理问题?或者用强权解决问题?他们会不会用一些非语言的信号——比如买束花,来表明自己情绪处理好了、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了?

有次我辅导的家庭中,丈夫跟妻子有时会打起来,然后因为生彼此的气,可以连着好几周都不跟对方说话。然后,他们会把孩子当成夫妻之间的传声筒。

跟你妈说,我打算原谅她了。

跟你爸说再等等,我还没这么快。

这样,他们就通过孩子来与对方交流,但却不愿直接交流——因为心里还在生对方的气。

早几年,我跟玛歌一起门训了一对夫妻。初次见面时,他们告诉我们,他们常常打架。好吧,后来我们去他们家做客时,才发现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进屋子,就看到他们家满目疮痍、没有一样不是碎的。我是说,他们真的会把家具摔成碎片!他们把餐具从家里这头掷到那头!当他们说自己常常打架,这居然是真的!并且,你知道,这肯定会影响孩子。

我们学校里有个孩子,一遇到压力大点的情况,就会拔腿跑到教室外面。班主任把孩子的父母叫来开会,本意是想向家长解释、并寻求家长的帮助。孩子的父亲是位幼儿园老师,因为开会的气氛有点压抑,他就拔腿跑到外面去了!然后班主任就有点理解孩子的行为了,因为他其实是在效法自己的父亲。

还有个能产生塑造影响力的,是如何回应孩子的失败。童年时代充满了各种笨拙的尝试和无用功。幼稚的孩子当然会犯错。有时候孩子做的事情会给家庭带来各样的损失、不便和困难。我们又是如何回应的呢?我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蠢吗?我们会嘲弄孩子吗?我们会在家庭聚会时,拿出孩子们的糗事作为谈资吗?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孩子复述他们的失败经历吗?家人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之上吗?即便孩子真的失败了,有些父母还是很能把这段经历当成孩子了不起的一次尝试,并能够不断鼓励孩子们。总之,这些都能塑造、影响我们的孩子。

还有家庭历史。每个家庭都会以某种方式经历各种事件:生儿育女,死亡,结婚,离婚,卧病不起,体弱多病,穷困,富裕,邻里关系,家庭声誉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与塑造我们的孩子。

我们教会早些年有对夫妻,在他们的父亲因糖尿病病危之时,仍要照顾年幼的女儿。可以想象,因为老人需要接受透析治疗,整个家庭都要按着病情与治疗的节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没办法,因为生病的家人需要家庭花很多时间来帮助、关心他。

有次我辅导一位姐妹,她对我说,小时候我们常常搬家。

作为辅导者,我想知道更确切的情况,于是我开始问道:常常搬家是什么意思呢?

呃,这个,就是常常搬家呗。

你们搬了5次,有吗?

噢不,不止5次。

10次?

噢,远远不止。

“20次!

可能还要再多一些…”

总不会超过30次吧!

嗯,可能还不止这么多。

过了一周,当她再来找我的时候,告诉我说,她跟妹妹数了数,18岁以前,她们总共搬了46次家!显而易见,这会对她的生命产生很大影响。

有对夫妻有段时间在我们教会聚会。那时,他们忙着翻新自己家的房子——一幢古老的宾夕法尼亚农庄。他们基本把房子里面都拆了,却还是住在里面。因为从一楼通向二楼的楼梯也拆了,他们就用一把梯子临时上下楼。有天晚上夜深了,丈夫突然被浓烟呛醒。他推醒妻子,说:着火了!我们得赶快走!你负责带上宝宝,我负责带上儿子。然后他们就逃到了房子外面。站在院子里,看着房子被烧毁,他忽然意识到,宝宝还在房子里!妻子说,我以为是你来负责带上宝宝!显然,这场火灾成为这个家庭生活历史的一个分水岭。这个事件重新定义了家庭生活的每一件事情。甚至,在火灾之后出生的孩子们也同样活在这个阴影中,因为这个事件有力地影响了所有家庭成员的生命。

还有教育。比如可选择的学校不同的教学质量、在家教育、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孩子的学习能力。最近我跟一位弟兄聊天,他在家办学,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致力于推动在家教育的属灵运动。

他说,我的孩子们把我跟妻子叫停了。

我说,什么意思?

他们不要我们再跟他们说话了。他们说,想跟我们建立关系,而不是听我们说教。他们说,虽然他们舍得不永远离开我们,不过,他们暂时真的没法跟我们说话了。

这虽然不是在家教育的常态——因为很多情况下,在家教育对于孩子跟家长而言,是很棒的体验——但在这个家庭里,在家教育却成了一件苦差事,孩子们挣扎于要把父母当成冷冰冰的课业教师、还是亲密的朋友这样的张力中。

家庭所在的社会文化是趋于稳定还是发生改变,也会对孩子产生塑造影响力——即使是在土生土长的当地文化中也不例外。我儿子跟儿媳住在乡下,全村也就67户人家。附近的邻居都是好人,也不会有人偷自行车。这简直是养育孩子的理想国——是孩子们极大的祝福。不过,另一方面,不得不说,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实际上并没有做好准备在堕落的世界里生存,也不知道其实随便把自行车停在自家院子里都可能会招来小偷。

所有的这一切——小家庭、大家庭、教会、邻里的影响,简直不胜枚举。

当我们想要跟这些塑造影响力打交道的时候,有两个常犯的错误。一个是,我们可能会错误地否认——否认孩子受到其生活经历的影响。我们会错误地以为,孩子的生活经历不会影响他成为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另一个,可能也是最常见的错误,是宿命论——宿命般地看待这些事情,把孩子看作几乎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觉得我们给了什么样的塑造影响力,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全盘否认的观点以及宿命论的观点都不正确。我们需要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塑造影响力。基督徒父母常犯的一个致命错误,便是得出结论说:如果我学到正确的教养方法,如果我能用最最好的家庭教育来影响我的孩子……”这样,他们便采取了基督教宿命论的方法,以为如果我能更多地保护孩子、如果跟孩子互动时我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能送他去基督教学校、或者最好能在家里教育他、如果我们能使他远离有害的读物、如果我们能带他去一家好教会、如果我们能确保他学会了顺服、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事儿都做对做好,那么我们自然会有个完美的孩子。

事实上,恐怕今天在这里的父母中,也有一部分在想着如果我学会怎么教得更好,那么我的孩子就能变得更好。许多父母相信,创造出合宜的环境,就能带来合意的孩子”——就好像孩子全程不需要参与一样。这只不过是披着基督教外衣的宿命论罢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同时,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牢牢记住:我们无法拯救我们的孩子——这使我们谦卑下来。作为父母,在养育孩童这方面,我们所要学习的很多事情都能使我们谦卑下来,这是其中一点。

我有个朋友是陶艺家,有天他跟我说,有些陶土的可塑性差,只能用来做几种特定的器皿。一些陶土非常容易上手,随便几下就能塑成各样形状。另外有些陶土的质地脆而易碎、延展性跟柔韧度都不佳,我能塑造的空间就很小,最后只能捏成几种固定形状的罐子。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趣的观察,因为养育你的孩子也是如此。不管你给了什么样的塑造影响,你的孩子从来不会被动地照单全收。他们总是主动地回应这些影响。并且,他们以自己心里对神的态度为方向,来回应这些影响。

如果你的孩子认识神、爱神,如果他们愿意相信神有能力使他们在一切的处境中、寻见平安舒适与喜乐,他们就可以积极有益地回应你所给的塑造影响力。相反,如果他们不认识神、不爱神,如果他们不敬拜神、反倒服侍心里的偶像,即便你做了最棒的努力,他们也不会听话。我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候,同一个家庭、同一对父母所养育出来的两个孩子,彼此竟然完全不同。因为孩子也在对你所给的塑造影响力作出他们的回应。

这就是为什么我想鼓励你不要认为:如果你能做泰德博士建议的每件事,那么你就自然会养出让自己引以为豪的孩子。这个教材不是要帮助你学习怎么做对的事情、来保证你的孩子在主里健康成长。相反,我希望帮助你以顺服活在主的面前、活出神对你的呼召、并凭着信心,把神自己想带进孩子生命中的影响交托给神。

有时当我在辅导过程中,告诉弟兄姐妹这个事实时,他们会说,这样的话,我还努力什么呢?如果我没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育合神心意的孩子,那么我还努力个啥呢?其实,你应该努力的原因——一个很棒的原因在于,你在神所呼召你去做的这一切事上努力,因为呼召你去做这些的,是神他自己。这就是活出信靠顺服神的生命的真正含义。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比我所做的要复杂得多。我们能确定的是,神通过各种方式动工,孩子的父母也是他所使用的方式之一。但是,最终你的孩子究竟以何种方式来回应你所给的教养,这还是要孩子自己来负责。

宿命论除了让父母盲目相信好的教养方式自然能养出好孩子以外,还常常会结出苦毒的果子。试想那些无法无天、惹是生非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在宿命论的影响下,会感慨道,孩子变成这样,都是我的错。父母的心里会逐渐爬满各样的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早知如此,当初我们就不送他去学校读书了早知如此,当初我们就不会自己在家教育了如果当时送他去基督教学校读书该有多好如果当时送他去公立学校读书该有多好我就说教育方式不要一直变来变去的我就说应该要花时间跟孩子一起灵修的早知道如此,当初我俩就该统一意见,站在一条战线上”……这些悔不当初的想法压得父母们喘不过气来。要知道,对父母来说,拿孩子的问题来责怪自己,其实是更简单的处理办法。因为我们可以只是作自我检讨,承认道我犯了这么多错,我总是这样得罪神,并且寻求神对我们的赦免,这样就不用再处理孩子的问题。但是,箴言第423节却说: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请注意,孩子的心、孩子心的状态,决定着他会如何回应生命中的塑造影响力(而不仅仅是你给了哪些影响)。

我遇到过一些父母,他们的孩子正处在叛逆不羁的青少年时期。看着孩子愈发阴郁、无所事事、无动于衷的模样,父母所见的仿佛都是自己失败的地方,都是因为我们在这点、这点、这点上没做好,他才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无疑蒙蔽了父母,使他们对孩子正活在悖逆之中的事实,视而不见。孩子的景况不仅仅是反映了父母的失败。父母失败了吗?诚然,一些事上,父母是做错了。但即便父母能给的教养十分有限,孩子自己难道就无法寻求认识神、也无法对神尽忠吗?孩子当然可以!许多基督徒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十分恶劣,但依然成长为爱神、服侍神的人。宿命论蒙蔽了父母的眼睛,使他们看不见孩子在其中的参与。

最后,宿命论只能把我们引向绝望。孩子长大以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我们搞砸了,还能有什么指望呢?唯一的指望是一开始我们就好好教他,而现在,显然已经覆水难收。

我常想,如果用箴言第9章来说明这个观点,就再贴切不过了。因为箴言第9章这样描写父母对儿女的教养:父母责备、指斥、教导、指示儿女……”并在我们面前刻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应者。当智慧人受到责备、指斥、教导、指示时,他会变得越发有智慧,并增长学问。当愚蒙人受到责备、指斥、教导、指示时,他却会恨指教他的人,并伤害那些好心教导他的人——他听不进劝告。你看,孩子们是会回应的。我们的孩子会对所受到的塑造影响力作出回应,这跟我们要慎重给予哪些塑造影响力,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在孩子的生命中,有太多其他因素的塑造影响力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

那么,我们的指望是什么呢?我们的指望是——3点可以成为我们心中盼望的缘由——神的心意是通过家庭来改变一个人;孩子每日所领受的福音,可以满足他们作为人、作为堕落者的一员,心中最深的渴望;最后,福音是大有能力的,福音有能力彻底转变我们的孩子。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