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心,父母情》11 牧养6-12岁的儿童(泰德·特里普 Tedd Tripp)
首页

《子女心,父母情》11 牧养6-12岁的儿童(泰德·特里普 Tedd Tripp)

21171人浏览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第11课  牧养6-12岁的儿童

 

《子女心,父母情》(Shepherding A Child's Heart)

 

 #11(视频字幕略作修改)

这章我们讲一讲儿童发展中期,孩子上学时候的年纪,也就是从孩子开始上小学一直到高中的这段时间。现在,让我们这样开始这章。假设之前我们讨论过的所有话题和教导内容,你都照着做了,你教育孩子们要顺服父母,也在需要强调顺服的时候适当地使用了杖责;同时,孩子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导,愿意服在你的权柄之下。不过,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生命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就不能只是简单地用顺不顺服来衡量了。

跟我一起想象一下:有天,你们全家一起坐面包车出去玩。8岁大的小儿子拿到一包水果糖(救生圈牌,糖果形状像救生圈一样),他把糖果一粒一粒地拆开、放进自己嘴巴里。“啧啧,这个是樱桃味的,那我猜下一个是柠檬味的。天啊,太好吃了!”此刻让他欣喜的是,他是车子里唯一一个吃到糖的人,他不但独霸这份享受,还希望可以诱惑哥哥姐姐们、让大家都羡慕他的好运。那么,他并不是拒绝服从父母的权威。除非你家已经立好规矩不可吃独食、如果不和大家分享就不可以吃糖果,不然,孩子并没有公然挑衅父母的权威。但是显然,这个孩子所展现的是他的自我中心、并没有怜悯和顾及他人的感受、也是十分不合宜的。所以,在这些类似的事情上,我们不仅仅需要教导孩子学习顺服。我们需要进一步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挖掘出罪行的根源、处理罪行背后的罪和动机。

在前几章里,我们一起学习过这个真理:我们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的。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你可能还记得那时候我们一起看过马可福音的教导。今天,我们读一下马太福音第15章的经文:这段经文主要讨论污秽和洁净的议题。法利赛人对耶稣说,“你的门徒为甚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就玷污了自己。”然后耶稣斥责了法利赛人。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帮助我们明白这其中的联系。然后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么。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么。”也就是说,吃什么东西并不会使你变得污秽,因为所吃的东西最后会排出体外。然后耶稣接着说,“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耶稣提出了这样的事实: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发出来。所以,不论外在行为有什么样的表现,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光景。人心的景况会表现在他的行为上。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当一个人的心偏于邪,这也会在他不敬虔的行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敬虔的心也会通过敬虔的行为表现出来。

举个例子,当你遇到家里孩子打架抢玩具,两个孩子抢一个玩具。你自然希望看到他们一起分享、好好玩耍、而不是争抢玩具。作为父母,我们常遇到的试探就是把这个行为单独孤立开,把这个场景看成一个需要处理的行为问题。然后我们就单独把行为拎出来,甚至也不会有机会思考孩子的心出了什么问题。遇到这样的场景,父母整个脑袋里想的都是,“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俩从抢玩具变成分享玩具一起玩呢?”那么,为什么我们下意识就会这样做呢?我们也知道,因着心里所充满的欲望,所以孩子要抢玩具。这是由心发出的;争抢玩具的行为无疑反映出孩子内心的态度。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希望先处理行为问题、而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处理心的问题?好吧,显然,答案是很明显的。我们听见看见的都是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做了什么以后,父母需要很快给出回应;所以对父母而言,我们很容易简单粗暴地加以回应,也很容易马上就尝试要改变和修正孩子的行为。所以,父母在此所面对的试探,是试图绕过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灵态度和动因,就想要直接带来行为的改变。就像我昨晚说的那样,我们有千百种方式这样去做。我们会恐吓孩子、我们会羞辱孩子、我们也会贿赂和讨好孩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来直接改变行为的方式。

有次我在所任职的教会教导这个课程,结束以后有位男士来找我,他说,“我们家有个闭嘴储蓄罐。”我可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所以我问他,“闭嘴罐子是什么东西?”他说,“我的孩子们很喜欢把’闭嘴’挂在嘴边,我真是讨厌死他们这样了。我们是个基督徒家庭,但你想象不出,一屋子的孩子互相朝对方喊着’闭嘴’是什么样子——’闭嘴,闭嘴,你闭嘴,我先说的,你才应该闭嘴!’所以我再也不想听到’闭嘴’二字了。我跟他们说,从今天开始,每次有人说一句’闭嘴’,就要往存钱罐里放1美元。然后每次他们说漏嘴,我就会找他们要1美元放进罐子里。”

我问他,“那,然后呢?”

他说,“说出来你都不会相信,短短2周内我们就攒了100块!”

我很惊讶,“100块?这么多!”

“没错,”他说,“我太太跟我也贡献了一部分。”

我说,“再然后呢?”

“然后,又过了几周。家里再也没有人说’闭嘴’了。我感觉孩子们算是学会这个功课了吧。然后我感觉我们该好好庆贺一下。正好是周五晚上,家里的钱快用光了。我想起了这一百块,就拿着这钱,带孩子出去吃了披萨、看了电影、看完电影还吃了冰淇淋,就把这一百块花完了。”

“所以,再然后呢?”

他说,“说出来你都不会相信,短短2周内,他们又开始满屋子说’闭嘴’了。”

我说,“你知道吗,你如果告诉我他们真的开始不说’闭嘴’了,我反而是真的不会相信了。”

想一想,这些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心灵的改变?不,这更像一个买卖决定。如果我说“闭嘴”,就得付出一块钱。如果我说“去死”,就一分都不用花,因为爸妈并没有把“去死”也拉进黑名单里。所以,同样要表达这个意思,我可以放弃使用那些需要付上代价的词语,转而使用免费词语。并且,你懂的,这点小心机对孩子而言非常容易。你当然可以禁止某一种行为的出现,但是它很快就会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变形为一种新的行为,而这种新行为是父母始料未及的。并且,你也不可能穷尽孩子所能想到的所有替代行为、所有可能性、给孩子一项能包含所有行为的禁令。

然后,我们再回到孩子争抢玩具的事情上。作为父母,我们很容易用肤浅的方式和孩子相处。以前当孩子争抢玩具的时候,我会对他们说,“好了,一开始这玩具是谁的?”如果你仔细想想这句话,就会发现,圣经里哪处经文说到,先拿到玩具的人就可以免除所有的责任呢?我是说,圣经哪里提到对财产优先所有权的规定呢?如果有,我们当然能照着对孩子说,“最开始这玩具是属于谁的?”不过,你知道的,孩子们非常聪明。按着你给他们的规定和话语,他们总能找到出路。有天我的大儿子最先站了起来;因为他把所有好的玩具都藏在屋子的各个隐蔽的角落,所以他觉得自己是一开始拥有玩具的人。我不得不承认,在他的小聪明里,暗含着他固执的骄傲。

有次我的弟弟保罗一家来我家拜访,他的儿子进到我家的玩具屋里,我看着他把玩具挨个都摸了一遍。我心想,“这个仪式真有意思。他在干啥?按手祝福这些玩具吗?”但是,事实上,这与保罗和太太在家里为孩子定的规矩有关系。如果孩子正在玩一个玩具,一分钟以后,其他孩子不可以过来直接从他手里抢走。这个孩子可以说,“住手,我正在玩呢!”所以,你能明白为什么他的孩子会这样做。“这个、这个、这个……都是我在玩的。”他对整个房间里的所有玩具都有一份执着的产权意识。所以,不管你为孩子设立什么样的规定,他们都有办法找到出路、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同样,当我看到两个孩子抢玩具,我也容易觉得一个孩子是受害者、另一个是施暴者。但同样如果你细想一下,其实我手上的两个孩子都是自私的人,对吗?我的意思是说,抢玩具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争抢玩具至少是跟孩子对自我的爱有关系的。因为一开始拥有玩具的孩子其实在说,“我先有这个玩具的,我已经拿着玩了很久了。我也知道你等着要玩,也知道你很想玩。其实我本来已经快玩好了,不过很遗憾,你的存在成功激起了我对这个玩具的兴趣。因为我知道你想玩,所以我就是不给你玩!”

另一个来抢玩具的孩子其实在说,“我知道你正在玩着呢;我也知道除了这个玩具,还有其他无数个玩具都可以让我玩。但我偏不喜欢那些,整个屋子里所有的玩具我都看不上,我就唯独喜欢你在玩的那件!我要不惜一切代价从你手中拿到这个玩具!”所以,其实这两个孩子都是自私的。如果他们当中任何一方懂得爱人如己,那么争抢玩具的战斗就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因为我们家这两个孩子都是自私的罪人。

现在,如果你愿意,请跟我一起想象一下:玩具争夺战背后的原因是两个孩子都爱自己,如果我忽视了这一点的话。那么,我就会通过某种形式的行为主义,来操控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直接开始和对方分享玩具一起玩——即使此时,孩子的心里依然充满了对自我的爱。这样的分享有什么益处呢?这是圣经所倡导的分享吗?神难道会忽视人的错误动机、而单单赞赏他的好行为吗?这难道不就是耶稣所指出的法利赛人的罪吗?他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你们就像没洗干净的杯子”,他说,“杯盘的外面洗净了,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在这两个比喻中间,耶稣作出了这样奇妙的宣告。他说,“你这瞎眼的法利赛人,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了。”耶稣其实是在说,如果你先处理了心的问题,行为也能随之有所改变。如果我心里是爱别人的,那么和别人分享就不成问题。

你和我如今站在这里,都有着基督徒的美好身份。我们有数不清的资源可以用来了解心灵的动向。我是说,神的话语中,到处可见对心灵态度的描述。这里,我仅仅列出一些能够推动和阻碍行为的心灵态度,以作参考。我们说,心里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就是在说这些东西。正是心里的这些东西在不断拉扯着我们的行为。比如:

报复——你曾在家里见过孩子之间的报复行为吗?“他先打我的!”这就是一句报复之语,对吗?——选择相信自己、而不是听凭主怒;选择惧怕人、而不是敬畏神。

或是骄傲——而不是谦卑的心。我8岁大的儿子跟他6岁大的妹妹一起下棋。棋局进行到某一时刻,儿子意识到自己估计是赢不了了。想到自己居然会输给妹妹,于是他说,“下棋真是太无聊了,我玩累了”,然后他一把掀翻棋盘、然后扬长而去。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骄傲——我是说,输棋太丢脸了,是吗?输给小自己2岁的妹妹,简直比死还难受是吗?所以,这显明了孩子心里的骄傲,而不是谦卑。

我们发现,孩子对于处境的回应更多是出于爱自己,而不是爱别人。有位妈妈曾告诉我,每次她要带孩子们做点有意思的事情,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说,“我先,我先,我先。”于是她告诉孩子们,“那在后的将要在先,在先的将要在后。”你猜孩子们会怎么做?然后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说,“我最后,我最后,我最后。”这样他们就可以还是最先了。我们的心总是倾向于爱自己、对别人毫无怜悯,而很少充满对他人的爱。我们的心也总是倾向于自保,而不情愿为别人舍己。

或是惧怕——按照圣经的观点,惧怕的对立面并不是勇敢,而是完美的爱。“爱里没有惧怕。”只有在神的爱里获得肯定,我们才能真正无所畏惧。

或是贪婪而并不慷慨;或是嫉妒而并非渴望别人得益处;或是憎恨而不是爱别人;或是愤怒而不是使人和睦;或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许、而不是渴望蒙神悦纳;或是焦虑惊慌,而没有平安满足;或是悖逆而非顺服。所有这些心灵的态度都拉扯和塑造着孩子的行为。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自然希望可以将这些洞见带给孩子,帮助他们认识这些真理。我相信,当我们花时间跟孩子一起查考圣经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最有智慧的一件事,便是帮助孩子记录自己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买一本线圈笔记本,让他们按着自己的喜好来装饰这本本子、也可以在封面上涂鸦。用神话语的真理填满这本本子,并让它成为孩子的心灵笔记本。每周从家庭崇拜中抽出一点时间——可能不需要每次都有——但至少抽出一点时间,可以每周一到两次,跟孩子一起创作这本心灵笔记本。

找出圣经中所有关于报复的经文,并一一查考。我想你不希望因为省事而把经文都打印出来给孩子们。我希望可以带孩子一起查考这些经文,引导孩子把经文抄写在笔记本上。因为孩子抄写经文、并查看自己是否抄写正确的这个过程中,他们事实上也在学习和理解着这段经文。列出所有相关的经文,找出圣经中关于报复的一些例子。你们会发现像提到约押的一些经文——不管约押去到哪儿,他总喜欢把得罪他的人开膛破肚。我的意思是说,这很生动对吗?你的孩子们会喜欢这些经文的。你懂的,这时候你可以问他们,“对8岁大的人来说,报复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可以给你一些回答。你也可以分享你自己是如何把仇恨交托给神的。要知道,这件事上,耶稣是最好的榜样。当祂受到逼迫时,祂没有反击。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相反,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你要做的事情便是带孩子一起查看和讨论这些内容。这样日积月累,神话语所宣告的那些关于心灵的真理,会逐渐写满整个本子。

有一年秋天,玛歌遇到一位小女孩。她说,“特普太太,我跟学校里其他女生的关系不大好。”她大概上初中一、二年级。初一初二的孩子跟同班女生相处不好,也可以理解。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可能会比较喜欢搬弄是非。然后这位女孩说了一句很神奇的话。她说,“我知道,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我非常骄傲、自义、喜欢论断别人,有时候会让其他女生感到难堪。”这简直太神奇了。这孩子的属灵洞见是从何而来的?可能她所在的家庭里,家人会探讨这类的事情;可能她所在的学校里,老师在管教归正时会注重处理心灵的根本问题、而不是单单处理行为问题;也有可能她所在的教会里,弟兄姐妹们会探讨心灵的议题。所以,对于自己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这样的事实,这个孩子可以欣然接受。从而,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背后是这些因素在拉扯和角力。

接下来我想讨论的事情,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今文化下的基督徒非常重要。我想你知道,今天的父母在社会文化中所要面对的一个最危险的障碍,就是电子产品。很多父母很快地会给把平板电脑、手机、智能机、网络连接等等的东西给到孩子。我们错误地认为,因为孩子上手很快,所以他们已经准备好可以接受这些电子产品。但你知道,孩子几岁可以真正准备好使用联网设备、并通过这些设备到自己想去的任何网站上自由冲浪吗?唯有当你透过孩子所做的选择、透过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发现他们对于心的态度有所洞见时,他们才算真正的准备好。在这之前,孩子都尚未准备好可以自由使用网络。8岁的孩子离了智能机就活不了吗?如果出于安全的考虑,孩子需要手机来和家人联络,那么父母可以给他配备那种只能拨号的非智能机。他不需要智能机。因为带3G、4G、LTE通信的智能机,会把孩子带到他不应该去的网站上。并且,因着这些网站的内容提前唤醒了孩子无止境的欲望和私欲,而神并未在赐给人的律法中应许要完全满足人的这些愿望,于是孩子就陷入危险中。网络对孩子而言可以变得很危险。而父母却容易因为看到孩子很容易上手,就误以为孩子的心已经准备好了。

有一年秋天,我开车去儿子家附近;他5岁大的儿子正在自家的私家车道上练习骑自行车,他骑得很好,已经不用辅助轮就可以上下坡了(儿童车的辅助轮通常是在自行车后轮处加2个小轮子,以维持平衡,译者注)。他对我露出腼腆的微笑——“爷爷,快看看我骑得怎么样?——不用辅助轮的噢!”这孩子学会了如何上下车、如何调转车龙头、如何掌握方向、如何起步、如下刹车。那么我想,他是不是就可以自己骑着车穿过小城、来爷爷家做客了?这孩子确实知道怎么骑自行车了,他甚至骑得比我还要娴熟。那么,为什么没有哪一位神志清醒的父母会允许这孩子骑车出城呢?因为我们知道,虽然孩子已经能在小道上骑车,但是出城的高速公路上充满了各样的危险,孩子对这些东西完全一无所知、也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人们容易错误地认为:因为我4岁大的孩子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使用平板电脑,所以他就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些电子产品了。但是,只有当你发现他们表现出对于心灵态度的理解和认识,这才是孩子真正做好准备的时候。

然后,我希望你可以跟我一起思考下面这个话题。无论何时,只要我尝试去控制孩子的行为,最后我总是会像带着面具一般假惺惺地把自己和孩子隔开,好像我和孩子不是同一类人一样。通常我会对孩子这么说,“我真的很难相信,你是这么自私的一个人。你弟弟才2岁大,再过5分钟他就要去睡午觉了。让他跟你一起玩这个小卡车,就5分钟的时间,你都不愿意?一起玩一下,你会死啊?真想不到你是这么自私的人!”你看,在座的父母有哪位会不明白、自私的罪是如何在人心中运转工作的?我的意思是,我们所有人都明白人心的自私是什么样的,对吗?我们明白看着眼前的一盘饼干时自己心里是什么感受。我们一边看着这盘巧克力饼干在餐桌上传递着,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到底要拿哪块饼干才更大更好吃。前面还有3个人才能轮到我们,但我们已经做好决定要挑哪一块了。然后,就在这时,有个不识相的居然抢先一步、拿走了我挑好的饼干!我们忍不住大喊,“你干嘛拿我的饼干!”这怎么变成我的饼干了呢?前头不是还有3个人才轮到我吗?但是,我心里就是认定这是属于我的饼干。我在心里渴望和追逐着这块饼干。它仿佛在对我眨眼说,“来吃我吧!”我们建立了某种奇妙的关系。总之,快放开那块饼干,那是我先看中的!

有时候我跟玛歌晚上睡觉前,我会对她说,“亲爱的,想不想一起吃点冰淇淋?”别担心,我俩年纪大了,为了控制体重,我就只吃一小杯冰淇淋。吃完了这杯,我可能还会再续1、2杯,不过别担心,我就只用小杯子吃。我下楼,完成一系列艰难的动作:拿出大桶冰淇淋、挖出一勺、放进小杯子里、转身拿上楼。手里端着两杯冰淇淋,我心里觉得自己为妻子舍己、大半夜地上下楼真是伟大极了,也想着一会上楼进房间里,我要怎么拿这个冰淇淋献给她。但与此同时,我也在默默掂量着这两杯冰淇淋,比较着到底哪一杯更好。我一边走,一边试着回忆起到底哪杯的杯底压满了冰淇淋、压得实实的,哪杯只是松松垮垮地轻铺了一层冰淇淋而已。虽然很不好意思说出来,我还是想说,有几次为了把更好更实的那杯区分出来,我还会拿不同样子的勺子插在上面以作标示。然后有时候我回到楼上,会悲惨地发现自己还是搞错了,最后自己吃到的还是松松的那杯T-T不过,两个人都开吃以后,可别想着要换了。一开始就要认准哪杯更好。

你们都看到了,我是这么的自私,但如果我这么自私,还对自己8岁大的孩子说,“真没想到你是这么自私的人!你这个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我们这样的基督徒家庭怎么会出了一个你这样的人?”看看,这是何等的假冒为善啊!所以,如果我试图要掌控孩子的行为,那么最后我总是会建立起自己的优越感、并加深孩子和我之间的隔阂。但是,如果我处理孩子心灵的问题,一切就都会改观——因为这时,我能够和这个孩子站在一起、彼此扶持。然后我可以对他说,“宝贝,我明白人心里的自私会让他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不是要否认孩子有自私的问题。如果我认识到,孩子自私行为的背后是出于他对自己的爱——而基督来是要由内而外地翻转我们的生命、并使我们成为能真正从心里爱人如己的人。所以,这样我就能和这个挣扎于自私问题的孩子站在一起、彼此扶持。我可以伸出手臂抱住孩子,对他说,“宝贝,我明白人心里的自私会让他做出这样的事情。关于自私,我估计都能写一本书了。如果从我自己的生命中举出自私的事情,估计都能写成好几册。说不定会向大英百科全书那么厚……”我的意思是,我明白自私是什么样的。因为我知道人心里的自私会让他做出怎样的事情。而且,如果我开始处理心的问题,那么,我根本不需要为“到底怎样才能把福音和福音的真理带进孩子的处境中”——这样的问题而纠结。因为如果我所处理的是心的问题,那么我将别无出路。在福音和恩典以外,我还能有什么其他的指望呢?

所以,一旦我开始想要操纵孩子的行为,我就会不惜使用各样的行为控制法,来在孩子身上得到我所想要的行为。但是,一旦我开始着手处理孩子心的问题,我甚至都不需要纠结于到底怎么把十字架和基督搬进对话中。相反,十字架和基督才是心灵问题唯一的解答、唯一的盼望。

这张图中,我列出了一些记号,包括十字架、悔改和认信的记号。我这里所说的,不是指某一次得救的经历,不是像朋友们有时会打电话来说,“今天我跟他聊天的时候,发现他好像信主了”——那种明显的得救体验。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孩子归信的时候,你正好也在场,那真是神的特殊待遇,真是好得无比,我们也要感谢神。我没有任何贬低这种经历的意思。但是比起孩子作决志祷告,我这里要分享的,是更深层面上的东西。我希望孩子可以认识到福音全备的恩惠、认识到神因着爱我们而成就的事情——祂道成肉身,进入我们的世界,所以他能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也能明白我们的挣扎。祂明白我们的需要。为了救赎我们、将我们带回天父的面前,祂倒空自己、在身体心灵上取了人的样式。即使是现在,祂也在天父的右边为我们代求,好让我们能拥有从心里爱别人的力量和恩典、让我们转离自我中心、真正地爱别人,并因着爱神和爱人、活出成全神律法的生命样式。

这些全都关乎福音的恩典和大能。我所说的悔改认信也就是在于此。神有能力翻转我们的生命、改变我们、帮助我们、使我们获得能力——作为父母,我希望常将这样美妙的盼望带给自己的儿女。正因为基督来到这世上,所以我们才有指望。祂并不只是远远地坐在高天宝座上,而是降生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乐意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乐意明白我们的挣扎、乐意理解我们的试探、并使我们得以认识到爱神和爱人的力量与恩典。所以,如果我希望可以将生命的信息带给孩子,那么福音的盼望和大能,才是这个信息的核心。这样,当我每次需要纠正和管教孩子时,我就有机会向他分享福音的大能和恩典。相比单纯地指责孩子的行为,我也就有机会走得更深。同时,我也得以帮助孩子明白,他们的心是如何偏于邪恶、如何远离神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花心思和孩子一起打造心灵笔记本、并在家庭查经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其上书写填充——当我这样去做的时候(每次不用花很长时间——可能5分钟、10分钟就够了。时间上可以短一点、双方都感觉惬意、点到为止就可以)但要坚持去做。一段时间过后,你便能和孩子把这些重要的心灵议题都过一遍。同时,随着我们越多地帮助孩子操练,孩子也会不断地累积从神话语而来的知识——这些认识也会为孩子带来正确的方法论,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和衡量自己;也能帮助孩子明白,他们多么需要神的恩典来扭转自己的内心,这样他们也才有可能真正从心里开始爱别人。所以,这就是我希望带给孩子的。我想要的不仅仅是表面的顺服。我希望孩子能够真正理解并牢牢抓住福音的恩惠与大能。我也希望他能在心里真正地渴望活出那样爱神和爱人的生命。这就是我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所以,每一个管教和归正孩子的机会,事实上都是向他展现这些真理的机会。

最后,显然,我不是说,父母绝对不可以纠正孩子的行为。有些时候你需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我儿子拿着小棒子敲他妹妹的头;此时,我们不可能等到他的心发生变化了再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不可能掏出一顶头盔给妹妹戴上,“来吧,宝贝,戴上这顶头盔,等你哥心里发生转变了再摘下来哈。”我们要处理孩子的行为。有些时候父母需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说,主日早晨,你带孩子们坐进车里,要带他们一起去做礼拜,然后他们抢着要坐在窗边的位子。此时你只需要对他们说,“来,你坐这儿、你坐这儿、你坐那儿,我们出发了。”你不可能每件事情都深挖到孩子内心的动机并做出判断。我并不建议事事深挖;我也不是说,父母绝对不可以纠正孩子的行为。但即使是在这些境况中,即使你需要先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并告诉孩子“听着,你希望你这样做”——即使这时,你也需要在教养上有更大的目标。当孩子服从了指令、我也得到自己想要的行为结果时,孩子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为行为问题是孩子内心深处的欲望在外面的一个表现。而我作为父母,恰恰需要运用福音的大能和恩典,对这些在孩子心里不断翻腾、并撕扯和塑造着行为的东西说话。如果我们学会了这点,那么我们自己的生命以及孩子的生命,都会发生极大的翻转。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全部评论